本报讯 (记者罗桦琳 通讯员李诚斌、穗食安)记者昨日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获悉,白云山迎来今年首个毒菇生长潮。广东“一号毒菇”致命白毒伞本周起较大面积地出现在白云山上。专家提醒,市民切勿在野外采摘菌类食用,容易引起中毒。
广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李泰辉博士告诉记者,其研究团队近日在白云山中部、西部的藜蒴树林附近均采到剧毒的“致命白毒伞”。“2平方米左右的面积内,就有10多个,数量较多。”
据介绍,蘑菇的生长期一般从每年3月开始,受天气变化影响较大。致命白毒伞是每年最早生长出来的剧毒蘑菇,一般在第一次“回南天”后10天开始生长。白毒伞常在藜蒴树的树荫下群生或散生,菌丝与树细根相连,主要分布在白云山、华南植物园、天麓湖、帽峰山、火炉山等地。
“这种白色毒菇外形类似某些可食蘑菇,但它含有剧毒毒素,50克(一两)即可使人致命。致命白毒伞是广东地区误食后致死率最高的蘑菇,被称为‘第一号杀手’。”李泰辉介绍。
邓旺秋博士表示,在广州地区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中,最常见的毒菇主要有三种:致命白毒伞(也称致命鹅膏)、灰花纹鹅膏、铅绿褶菇。
邓旺秋介绍,致命白毒伞具有毒性强、潜伏期长的特点。“一般食用后6小时以上才发病。它的最初表现为胃肠炎,继而会导致肝脏损害,眼睛变黄,一般3~7天为死亡高峰期,如果不及时救治,会因器官衰竭而死亡。如能及时发现、治疗,成活率还比较高。”
中毒多因野外采摘 一旦误食立即催吐
据了解,广东地区蘑菇中毒事件多由采食野生蘑菇引起。粗略统计,仅是在广州白云山上采食野生蘑菇引起中毒的案例就超过5起。邓旺秋博士说,许多人采用了不科学的鉴别蘑菇方法。“如将银戒指放入煮蘑菇的汤中看有无变色,又或者将大蒜和蘑菇一起煮,看大蒜是否变黑。这都是些错误的鉴别方法。”
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特别提醒:广大市民千万不要采食野生蘑菇,以免发生意外,一旦误食要立即采取催吐处理,并及时到正规医院救治。
《广州日报》(2014-3-01 A13版 今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