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河涌治理或可用硝酸盐“止痛”
(南都讯 记者靳颖姝 通讯员李诚斌)河涌治理是一道困扰珠三角城市多年的难题。南都记者昨日从省微生物所获悉,河涌治理有了一个新“招数”,在河涌中添加适量硝酸盐,底泥中的微生物可促使难以降解的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去除率明显提高。相关成果于3月27日在线发表在N ature出版集团微生物生态学权威刊物《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
给河涌做全面体检用时超过1年
昨天上午,省微生物研究所的许玫英博士向南都记者介绍了该项研究的背景及过程。据介绍,近年来,政府多次投入巨资治理污染河涌,但水环境质量并未得到彻底改善,城市河涌黑臭现象仍然相当普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源头截污没做好,另一方面,是河涌底泥污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针对藏在河涌底泥中看不见的污染,许玫英和研究团队在广佛交界某典型污染河涌进行了长达28个月的研究。“就跟看病一样,治病前得先做详细的体检。”许玫英回忆,前期有1年多时间是在监测水质,检测底泥有哪些污染物,掌握丰水期、枯水期水质变化规律,“其间还得借助一条捞垃圾的小船到河涌沿岸排查各种明的暗的排污管。只有掌握了全部的病情,才知道如何下药治病。”
投放硝酸盐 多环芳烃等去除率提高
硝酸盐是生态环境中一种重要的含氮营养物质,也是微生物厌氧呼吸的重要电子受体。越来越多研究发现,使用硝酸盐可以促进河涌底泥中有机物的降解、抑制硫化氢的产生,甚至减缓磷的释放。
但是,有关底泥中微生物对添加硝酸盐的响应机理及其在底泥修复过程中的作用特点却一直不清楚。许玫英团队从微生物驱动化学元素循环的代谢网络角度入手,进行了36批次、2150个水质指标和4608个沉积物指标的连续监测。
经深入分析,并通过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环境基因组研究中心合作,团队研究发现,当添加硝酸盐时,底泥中微生物的功能基因结构组成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多种与碳、氮、硫、磷循环相关的功能基因丰度明显提高,而且这些功能基因大部分来自具有复合代谢功能的微生物。经过三个月的连续运行,底泥中难以降解的多环芳烃(PA H s)和多溴联苯醚(PB D Es)等多种毒害性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率显著提高。这一发现为阐明复合污染河涌底泥微生物对添加硝酸盐的响应机理提供了直接证据,同时也为进一步认识微生物所驱动的硝酸盐还原过程在底泥污染修复中的作用、优化和设计河涌污染治理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
延伸阅读
放硝酸盐是“病急吃止痛药”用量不当会造成新污染
这项新发现是否可以推广到珠三角所有河涌治理呢?许玫英并不认同,“每个河涌的污染成因、底泥成分都不尽相同,这项研究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河涌。”此外,环保业内也对河涌污染治理的方法有许多争议,一旦用量不当,放的硝酸盐多了,也会对河涌环境造成新的污染和影响。
长期研究河涌底泥污染治理,许玫英认为河涌治理的根本还是在源头控制,环保等政府部门的工作应该前置,“只有把所有工厂、小作坊的排污管都截断,让生产工艺环保升级,才能让我们的河流真正不再受到工业污染。”总在水污染后面到处追着治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添加硝酸盐药剂治理河涌底泥,许玫英认为“只能看做是重症用猛药,好像止痛药一样,只能减缓,不能除根。”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