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技报】勇挑环境治污重担

                                 

(本报记者 谢江涛)环境生物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边缘学科,它是以环境微生物为基础,涉及到生物化学、生态学、基因工程、环境工程等多个方面,而环境生物技术也是治理环境污染最经济有效手段。作为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环境生物技术学科带头人,孙国萍根据广东省地方国民经济建设中的迫切需要,不畏艰难地挑起了环境治污的重任。

  有人说,责任是男人的脊梁,但在孙国萍看来,责任也可以是女性的肩膀。在利用环境生物技术治污的路上,孙国萍就用她的全副的心血很好地诠释了责任二字。

  个人简介

  孙国萍,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环境生物工程学科带头人,并担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省部共建广东省华南应用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广东省菌种保藏和应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湖北省直属机关评为五讲四美三热爱先进个人、被广东省直属机关评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2001年被授予广东省首届巾帼科技创新带头人和广东省三八红旗手称号;2003年被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和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获得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出席首届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并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等国家领导接见;2005年作为广东省科技界的优秀代表,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9年,荣获广东首届自主创新十大女杰称号。

  治理水污染,攻关不却步

  作为环境生物技术学科出色的人才,孙国萍曾先后三次出国赴英、美等国学习、访问和合作开展研究。虽然在国外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条件比国内优越,但这都动摇不了孙国萍回国为祖国服务的决心。

  在孙国萍的心灵天平上,祖国重于一切。

  1998年,当接到广东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向她发来工作邀请时,孙国萍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国。在她看来,真正把学到的新知识新技术报效祖国的时机终于到了。

  来到微生物研究所后,孙国萍便马不停蹄地为本地环保工作奔忙,在1998年到2002年短短的4年时间里,她从环境污染治理中的难点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本地区急需的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为广州市和广东省的环境污染治理承担了十多项重点攻关和应用基础研究,攻克了一道道环保难题。

  环境治污总会遇到到污水废气处理等情况,而其中最难攻克的要数难降解废水的处理。曾经广州有一家煤气厂承担了向广州提供民用煤气的生产任务,但因生产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重油裂解后产生的芳香烃类污染物和高浓度的氨氮,投资高达上千万元的废水处理系统连续8年处理效果都很不理想,出水的COD和氨氮这两项代表水质的重要指标的达标率均为零,致使该厂的废水处理问题成为省市环保局的一个老大难问题。1998-2000年,孙国萍率领研究组对该厂的废水处理问题开展从实验室小试到现场中试和工程应用的技术攻关,最后率先完成了该厂排放废水的COD指标达标,又使废水中高浓度的氨氮得到有效去除,从而实现了全部指标达标排放,填补了国内油制气行业中废水处理氨氮达标的空白。在2000年该项目通过了国家一控双达标的验收,从而保证了广州市全市大型企业污染控制达到国家环保总局的排放要求。

  为垃圾抹去

  垃圾恶臭,一直是环保治理工作中的一个难点,而孙国萍正是要迎而上,与她的研究团队致力于垃圾恶臭的治理工作中。

  根据社会的急需,孙国萍率领研究组开展了微生物除臭菌剂的研制。她申请了省环保局的研究经费,从恶臭降解菌的分离筛选做起,继而研究除臭菌剂、除臭效果。尽管研究的过程不断传来强烈的恶臭,但孙国萍和她的研究团队依然紧守岗位,在垃圾站等恶臭源进行了长时间的反复测定。最后,在菌剂基本成型后,孙国萍团队又和研究所的科技产品开发公司合作开发菌剂配套使用的自动喷雾除臭设备,并且完成了除臭菌剂投入市场应用的多种安全性检测和除臭效果检测,后来又反复改进菌剂配方和发酵工艺,使除臭菌剂获得了良好的除臭效果。

  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国萍研究组的工作在市环卫局组织、多家公司参与的垃圾压缩站除臭试点工作中获得了综合除臭效果第一名的结果。而在2002年通过广州市环卫局组织的两轮专家评审中,由孙国萍研究团队研制的微生物除臭剂被环卫局采纳为广州市城区50多座垃圾压缩站的空气除臭剂。而且经过安装和使用除臭系统,这些垃圾压缩站的恶臭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垃圾站周边的空气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空气中的悬浮物和微生物数量也明显下降。

  而在广州市两座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的技术改造工程上,面对长时间运行不正常、污水超标排放的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孙国萍和她的团队改造了原有处理设施中的不合理设计,将厌氧和好氧生物处理技术与物理化学的预处理和后处理技术紧密结合,进行了细胞、单元反应器和成套工艺等不同层面的创新研究和发明,并因地制宜地将现场废弃的简陋水解池改造成了新一代厌氧折流板反应器,率先在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工程中培养出厌氧颗粒污泥和厌氧氨氧化细菌,又发明了使原有普通活性污泥反应器有效改造升级为复合生物膜反应器的技术,成功地解决了晚期垃圾渗滤液中1000-3000mg/L氨氮的处理难题,结束了国内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中二级排放达标率为零的局面。孙国萍团队的研究成果,不仅每天削减大量环境污染物,而且为政府节约了上千万元的设备改造投资,也为广州市创建全国卫生模范城市必须达到的垃圾渗滤液处理达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专注科研,硕果累累

  孙国萍一直从事微生物研究工作。从国家六五计划期间开始到十一五计划,先后参加或主持了国家多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并获得多项创新性成果和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在国家六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化学农药的微生物降解及其应用研究中,孙国萍就首先在国际上报道了有机氯农药六六六的降解菌的分离成功和降解性质粒的新发现;在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微生物在工业污染源的治理中的应用研究中,孙国萍参加了2-萘酸细菌代谢途径的研究,为确定已假设多年的该细菌代谢途径提供了确凿的实验依据,并为在国际上首先确证该代谢途径作出了重要贡献;孙国萍自己也主持了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干扰素高效增强剂和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重组人蛋白细胞生产新工艺及增效剂的研究工作,并参加研制生化新药重组人干扰素α2A,该药获得了国家二类新药证书和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

  在国家十五科研项目立项的激烈竞争中,孙国萍以自己团队在近年来完成的具有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环境微生物研究工作基础优势承担了国家高技术项目“863”计划的环保生物技术课题以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团队项目环境微生物资源及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为解决广东环境微生物专业菌的收集、保藏、选育和应用薄弱的难题而建立广东省环境微生物专业菌种库和环境检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同时为治理环境污染的研究和环保工程提供菌种、技术和基因资源。

  忘情工作,甘为人梯

  在研究所里,孙国萍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拼。大家都知道,孙国萍工作起来便顾不得家庭、休息,甚至自己身患病伤。

  孙国萍从事筛选农药降解菌的工作时,需要长时间接触较高浓度农药,但这样会引起慢性中毒现象,头晕、乏力、心慌和皮下瘀血,课题组个别人怕了,打了退堂鼓不干了,而她仍坚守在岗位上,用严谨的工作作风干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成果。在双休日和过年过节时,大家总能在研究所的图书馆、实验室见到孙国萍的身影,有一次因为连续几天工作到深夜两三点,孙国萍的整个后背剧烈疼痛引致不能动弹,被送往医院后,经检查发现是心肌缺血,医生要求孙国萍马上住院,可倔强的她只是草草吊了几瓶药又出医院回所工作,最后单位知道后不得不强迫她住院接受检查治疗。

  研究工作中倾尽全力,在培育人才方面,孙国萍也一样不马虎。作为学术带头人,孙国萍不但自己注意不断更新知识,同时她也经常鼓励年轻的同事积极向上,全心全意投身科研。在实际工作中,孙国萍也十分注意给年轻的科技人员压担子,她根据每个同志的特点,分别负责不同的研究项目,放手让他们工作,使他们在工作实践中得到锻炼。她还坚持研究组每周开展学术沙龙活动,活跃研究组的学术气氛,把目标管理和行为科学引入研究组,激励全组同志为科学事业而奋斗,在这种融洽开放的学术氛围下,该组年轻的科研人员都纷纷成为所里的科研骨干,有的还破格晋升了技术职称。

为了鼓励和扶持年轻同志的工作,孙国萍常常会将课题组有限的经费,用于派遣年轻同志参加国内外的重要学术会议,使年轻人得到和国内外同行学习交流的机会。从2000年以来,研究所已先后派出研究人员参加了在武汉和台湾举行的海峡两岸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在日本和墨西哥举办的国际环境生物工程学会的学术研讨会等。而正是有这样一个不自私、肯付出的灵魂人物在领航,孙国萍的研究组就曾连续五年被评为研究所的先进集体,形成了一支在环境生物技术领域中奋勇拼搏的坚实舰队。

广东科技报 (2014-10-31 5 创新周刊)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