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第五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峰论坛分享新趋势新成果

                           

由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和广东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主办的“第五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峰论坛”日前在广州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食品安全与健康中国”。孙宝国、陈克复、蔡道基、庞国芳、朱蓓薇、岳国君6位院士出席论坛,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182家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等单位的共500多位代表到会研讨交流。

    大会主席、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吴清平院士指出,食品安全是底线,营养健康是消费者追求的目标。本次论坛以探讨我国食品安全与健康发展为宗旨,汇聚了国内外食品安全与健康理论的知名专家和学者,重点关注食品领域安全与健康深层次的科技问题,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

  全方位发展健康食品

  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院士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的功能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满足人体对营养和能量的需求,还要满足人类对色、香、味、形、器等方面的感官和精神文化需要,以及满足人类调节人体生理机能、预防疾病、抗衰老、益智、美容等健康需求。健康、美味、方便、实惠是中国乃至世界食品发展的大趋势。健康食品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经先进生产工艺加工,将其所含丰富的功效成分作用充分发挥,从而能调节人体机能,有益人体健康。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做到了食品加工精细、科技含量高,不仅营养美味方便,还有一定的健康益处。

     孙宝国院士认为,我国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食材资源,有食疗食补养生的传统文化,市场需求也很大,完全可以开发出多种附加值高的健康食品。发展我国的健康食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弘扬中国“药食同源”的养生理念;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健康食品创新的养分,激发创新灵感;三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健康食品的质量和水平;四是依靠创新驱动健康食品发展。健康食品发展是全方位的,健康食品应该包含所有食品,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日常食品、特别是中国传统食品健康水平是大有可为的工作。

  创新海洋活性油脂研究与开发

  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朱蓓薇院士说,海洋占地表面积的71%,也称“蓝色国土”,有着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其中海洋生物种类占全球物种的80%以上,为人类提供了15%的蛋白质来源,给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相当于全世界所有耕地提供食物能力的1000倍,是食品、蛋白质和药品原料的重要来源,被誉为“蓝色粮仓”。随着人口、环境、资源三大问题的日益严峻,地球陆域资源、能源和空间压力与日俱增,向海洋进军,向海洋要营养、要食品、要药物,成为21世纪全世界各国竞争的热点。

     朱蓓薇院士介绍,海洋活性油脂主要来源于海洋鱼类、海洋哺乳动物及海洋微藻,其富含以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为代表的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3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如抗炎、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提高免疫力等。近年来,我国多不饱和脂肪酸产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以鱼油、藻油、南极磷虾油等多元化的产品类型,在技术、装备、产品品质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我国海洋食品油脂产业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

     朱蓓薇院士强调,在“健康中国2030”的大背景下,科技工作者应不断拓宽海洋活性物质来源,并在生产技术的绿色化、产品的高质化和品质的高端化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应聚焦人类的营养与健康,加大海洋活性油脂的挖掘,明晰作用机制,加强海洋活性油脂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研究,创新发展海洋食品产业,为人们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做出积极贡献。

  三元技术融合提升监管能力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庞国芳院士介绍了新的研究成果—高分辨质谱+互联网+信息工程技术/地理信息(GIS)多学科交叉三元技术融合,实现了多项创新技术,应用这些技术,通过构建世界常用农药残留大数据,将有助食品安全监管前移。

    一是研究开发了非靶标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和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农药残留检测新技术,以电子标准品替代农药实物标准品作参照物,实现了非靶标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跨跃式发展。检测能力达到世界常用农药1200种,水果蔬菜的检测范围达到18140多种,占国家标准名录的80%以上,大大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二是研发了高分辨质谱+互联网+信息工程技术多学科交叉多元技术融合,开发了农药残留大数据智能分析软件,构建了农药残留侦测结果数据库,实现了农药残留检测数据自动在线传递,结果自动判定,统计分析和农药残留的图文并茂侦测报告自动生成,数据统计分析的工作效率是传统方法不可比拟的。

    三是研发了高分辨质谱+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GIS)三元融合技术,构建农药残留风险溯源预警在线视频系统软件,研究开发的农药残留视频制图软件,把农药残留数据镶嵌在中国行政地图上,实现了农药残留智慧一张图管理。现已形成两个产品——31省会/直辖市农药残留地图集(纸质地图)和农药残留检测在线制图系统(视频地图),实现了一本地图集在手,31省会/直辖市农药残留状况一览无余;一台电脑在手,31省会/直辖市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状况一目了然,是追根溯源的有效工具。

  庞国芳院士表示,上述研究成果将成为落实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八章 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和“第六十章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技术保障之一。

  大数据推动互联网与食品行业融合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永华教授在“大数据时代带给食品产业的思考”的主题报告中提出,现代社会对食品消费需求呈现出高端化、细分化和个性化的特点,食品是否可实现个性化定制,如果可以,那么如何解决食品行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与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矛盾,这是新时代下的食品行业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大数据的发展为食品行业带来了新的转型发展契机。数据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商业资本,其可创造新的经济利益和商业模式,大数据是未来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未来企业最大的资源。食品产品、食品制造、食品安全与大数据的融合,将给未来食品行业发展带来革新。

     王永华说,在食品产品与大数据方面,以消费者为导向的“煎蛋模式”创新服务结合大数据,将产生定制的新产品,满足大规模的个性化定制需求,同时创造新的食品销售与经营新模式。在食品制造与大数据方面,大数据与众多现代技术,如网络技术,智能技术等结合,必然推动食品工业的智能制造的实现。在食品(加工)安全与大数据方面,结合大数据将实现食品精准加工,达到零误差与零污染;同时保证生产加工过程安全,产品进入流通环节安全,实现食品安全溯源,保证食品链条的安全。大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是社会化的、协同性的,涉及很多企业、科研院所、政府机构、公众等,数据的分享、共同提取与分析,是社会化服务的过程。在新时代大数据的推动下,互联网、物联网与食品行业将实现完美融合。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和民众健康的大事,作为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中国食品安全高峰论坛迄今已举办五届。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对于促进我国食品安全的健康发展和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食品报 2016-12-28>>A8:科技 国际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