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创新涌热潮,科技巾帼添异彩。在广东这片创新热土上,医疗、通信、环保、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都活跃着女性科研工作者的身影。女性如何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攀登科研高峰,推动技术变革,重塑我们共同的未来?本版特选取了广东省4位女性科研工作者的故事,展示女性参与科研创新的风采,以飨读者。
许玫英:锐意进取致力环保科技研发
她入选了国家“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也是首批“广东特支计划”创新领军人才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她长期致力于环境微生物学研究,在微生物治理环境污染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工作中取得多项创新性科研成果。她就是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下称“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许玫英。
全心全力投身环保事业
二十多年前,许玫英大学刚毕业准备找工作的时候,我国环境微生物学奠基人简浩然先生正在招聘助手。学习环保专业的许玫英前去面试时,简先生曾语重心长地对她说:“我们国家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需要大量的年轻人来参与。你本身学的就是环保专业,如果不去做,多可惜!” 正是简先生的这一番话深深地打动了许玫英,使她暗下决心投身环保事业。
加入微生物研究所后,许玫英在指导老师郭俊研究员和孙国萍研究员的带领下全身心地投入环境污染的生物强化治理研究。上世纪90年代末,为了解决广州市某化工厂的废水达标难题,许玫英大胆地啃起这块硬骨头,牺牲大量休息时间和节假日到工厂进行现场跟踪、调试。
“为了连续跟踪监测现场处理状况,尽快制定出科学的治理方案,那一年的大年初一,我是在工厂里的废水池边度过的。经过项目组全体成员的齐心协力,该厂的废水处理系统终于实现了全部指标达标。”许玫英回忆,该企业于2000年顺利通过了国家“一控双达标”的验收。这一项目填补了国内相关行业废水处理氨氮达标的空白,保证了广州市大型企业污染控制达到国家的排放要求。
“许玫英始终保持着刻苦钻研的精神风貌和认真负责的严谨态度,攻克了一道道困扰广东省环保工作的科研难题。”正如她的同事对她的评价一样,近几年,许玫英带领团队成员紧紧围绕环境污染治理的难点问题,重点聚焦于激发和调控污染环境中微生物降解脱毒功能活性的核心关键问题开展了系列科技攻关,发明了多项基于微生物呼吸调控的毒害性污染治理技术。这些技术成果大部分被多位院士和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许玫英所建立的“毒害性有机物和重金属复合污染河涌底泥原位修复技术”被收录进广东省科技厅和广东省环保厅联合发布的“广东省水污染防治技术指导目录”。此外,她与企业合作完成了多项污染水体治理工程,在华南地区乃至全国水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取得很好的行业示范效果。
不负芳华坚守科研一线
二十多年过去了,许玫英没有让简先生失望,她一直坚守在科研一线,埋头苦干、潜心钻研。截至目前,许玫英共提交了专利申请78件,其中41件获得授权。她先后承担“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3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并荣获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2017年,许玫英被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广东省丁颖科技奖”。
此外,许玫英发表了近两百篇研究论文,SCI收录论文达90多篇。这些研究成果被《Science》等权威刊物引用超过3000次,对提高我国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起了积极的作用。
“环境污染治理工作需要多学科的联合攻关,我在微生物研究所取得的进步离不开历届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许玫英介绍,微生物研究所引进生态学、环境工程学、分析化学等多种人才,她带领的团队接近百人,形成了一支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环保科技创新团队。
当前,我国已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许玫英表示,她将带领团队锐意进取,继续奋斗在环保科技创新的道路上。
中国知识产权报 2018-04-11第19版:4·26系列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