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防毒指南”之毒蘑菇篇
夏季雨后,广州不少草地上出现了一种白色的蘑菇,看起来与食用的蘑菇很像,因而成为一些市民的“美食”。然而腹泻接踵而来。事实上,这可能是广东最常见的毒蘑菇——铅绿褶菇。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00~2017年广东毒蘑菇中毒人数442人,其中铅绿褶菇引起中毒事件就多达139起,149人因此中毒。
进入夏季,毒蘑菇也进入生长高峰期,除草地上发现的铅绿褶菇外,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李泰辉、邓旺秋团队近期还在白云山上发现了拟灰花纹鹅膏、异味鹅膏等毒蘑菇,今年广州也已出现因误食蘑菇中毒事件。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秦松
铅绿褶菇:广东引起中毒事件最多的蘑菇
随着越来越多公园设立“毒蘑菇”警示牌,广州误食毒蘑菇的事件已大大减少,但仍有误食中毒事件的发生。
“前一段时间,又有市民在白云山采食野蘑菇中毒,误食的蘑菇没有样品送检,我们估计是一种毒鹅膏。”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邓旺秋告诉记者,经医院救治后,该病人病情已明显好转。经李泰辉、邓旺秋团队统计,广州去年发生了11宗蘑菇中毒事件,主要是由铅绿褶菇和有毒的牛肝菌、近江粉褶蕈引起。
随着夏季的到来,广东的毒蘑菇也进入生长季节。邓旺秋团队今年多次走访白云山,发现目前最常见的两种毒蘑菇为拟灰花纹鹅膏和异味鹅膏,而市民平时在公园草地上见得最多的则是铅绿褶菇。
广东引起中毒事件最多的就是铅绿褶菇。据团队的不完全统计,2000年至2017年,广东毒蘑菇中毒的442人中有139起共149人因食用铅绿褶菇中毒,所幸无人死亡。
白毒伞菇:广东致人死亡最多的剧毒蘑菇
相比“臭名昭著”的致命白毒伞,误食铅绿褶菇的后果没有那么可怕,但发病却非常快,最短仅需几分钟。“误食铅绿褶菇后短则数分钟发病,多数在10分钟到两三小时内发病,个别可能延后至6小时发病。发病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可反复排水样便,呕吐胃内容物,并可出现头晕、乏力,重者因严重脱水出现尿少、皮肤干燥、精神疲乏,面色苍白,甚至虚脱,严重者血压下降、意识不清。”邓旺秋说。而这正是人们印象中大部分蘑菇中毒的症状。铅绿褶菇所含有的毒素主要会引起胃肠型症状,但也有些具有类似白毒伞的毒性,对肝等脏器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进食量大时也会致命。
如果误食拟灰花纹鹅膏和异味鹅膏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拟灰花纹鹅膏,剧毒,肝脏损害型,毒性类似致命白毒伞。”邓旺秋表示,异味鹅膏则会引发急性肾衰竭。毒性类似致命白毒伞意味着什么?李泰辉、邓旺秋团队的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7年,广东仅致命白毒伞就引起中毒98人,死亡42人,其死亡人数占广东毒菇中毒总死亡人数的66%,是广东毒蘑菇种类中致人死亡最多的剧毒蘑菇。
误食毒蘑菇不仅因为贪吃 还有盲目自信
为何多年宣传毒蘑菇的危害,仍有人误食毒蘑菇?省微生物研究所编印的预防毒蘑菇中毒宣传手册中分析,主要有三个原因:误食与食用菌相似的种类、野生食用菌中混杂了有毒的种类以及轻信不科学的毒蘑菇识别方法。
由于许多毒蘑菇和食用菌的宏观特征没有明显区别,甚至非常相似,且至今还没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鉴别方法,有时专家要借助显微镜等才能准确辨别,因而一般人很容易误食。近年来在广东发生的多起毒蘑菇中毒的患者中,大多数都说曾吃过“同样”的蘑菇没有中毒,事实上它们是不同的种类。
在广东,引起严重的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多为野外采集误食所致,但也有食用了购买的干野生菌或到野生菌经营餐馆就餐后引起不适的例子。引起后两种情况的原因有三种:餐馆或商家出售的野生食用菌中混杂了不适宜食用的菌类;食用者一次食用过多,肠胃不适应;野生菌没有熟透易引发不适,部分野生菌未熟透时会带有一定的毒性,而在吃火锅时较容易出现未熟透的情况。
另外,根据传统的个别简单方法和特定经验来识别毒菌和食用菌也是造成误食中毒的原因之一。广东发生蘑菇中毒的事件中,部分受害者就是由于相信了一些不科学的“毒蘑菇识别方法”。据调查,曾多次有中毒者说他们认为“毒蘑菇与生姜、大蒜或大米相遇会变色”,他们所食用的是试过没有变色的蘑菇,结果还是中毒了。
究竟如何辨识毒蘑菇?“不吃鹅膏菌就能减少10~30%的蘑菇中毒事件和90%以上的致死事件。要做到不吃不认识的、不确定的、混杂的、‘像我老家那种的’、不吃当地人不吃的蘑菇,基本上就能达到零风险。此外,最好不要食用混杂的野生菌。”李泰辉称。
毒蘑菇一定是花花绿绿的?有误解
1.“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
真相:这“鲜艳”和“好看”本身就没有具体绝对的标准。事实上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鳞小伞、秋盔孢伞等却极毒。毒蝇伞很漂亮,不少蘑菇艺术品都是以它为原型创作的,它的确有毒;但同样很漂亮的橙盖鹅膏,却是著名的食用菌。广东毒性最大的致命白毒伞是纯白色的,许多人却误认它无毒。
2.“不生蛆、虫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有毒”
真相:实际上,著名毒菌——豹斑毒伞却常常被蛞蝓摄食,不少有毒种类可以生蛆。
3.“与银器、大蒜、米饭一起炒或煮后变黑色的有毒”
真相:这种错误流传甚广,实际上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发生反应,这实为臆测的谬传。
4.“受伤变色、流汁液的蘑菇有毒”
真相:其实这并不绝对,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5.“菌盖上有疣、柄上有环和具菌托的有毒”
真相:虽然这类菌有毒种类的比例较大,但也并非绝对如此。许多毒菌并无独有的特征,如,外观很平常的粉褶蕈就很毒。
铅绿褶菇担子果大,白色。菌盖直径5~25 cm,半球形、扁半球形,中部稍凸起,幼时表皮暗褐色或浅褐色,逐渐裂为鳞片,顶部鳞片大而厚呈褐紫色,边缘渐少或脱落,后期近平展。它于夏秋季群生或散生,喜于雨后在草坪、蕉林地上生长,在广州及广东其他较高温多草的地方出现。
中毒怎么办?配合医生治疗提防“假愈期”
误食了毒蘑菇怎么办?李泰辉团队建议:当误食了毒蘑菇后,应及早治疗,否则会引起严重的后果。无论哪一类型的毒蘑菇中毒,都应及早处理,同时尽快与有关医院与卫生防疫部门(如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十二人民医院、事发当地医院等)有关人员取得联系,以便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治疗。如有可能,最好能保留或重新采集毒菌的样本,送有关部门 (如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鉴定,这有助于确定毒素的种类及制订合适治疗方案。
蘑菇中毒的机理十分复杂,对于不同的蘑菇毒性及患者不同的体质,医生常常要采用不同的救治措施。患者应耐心听从医生等专业人士的意见积极配合治疗,不能大意,特别不要把“假愈期”误认为痊愈而中断治疗。
广州日报(2018-06-15 A15版 身边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