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创新英雄点将IAB
20多年来,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食用菌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杨小兵研究员都在与食用菌——“蘑菇”打交道。为探寻食用菌的野生资源、“蘑菇”的栽培和开发技术,他的足迹遍布粤北山区、青藏高原和海上孤岛。
2017年11月,杨小兵团队创新研制出集节能、节水和温度、湿度、光照、通风自动化管理为一体的全人工气候“食用菌节能栽培方舱”,有效克服了海上岛礁恶劣的环境条件,在某海岛上成功试种出10种“蘑菇”,成为该岛礁上种植成功的首批新鲜食材,有效解决海岛缺乏新鲜蔬菜的难题。
不仅如此,杨小兵还把自研技术应用在祖国各地的扶贫攻坚事业中。在工厂化生产线建设和运营成本高的情况下,他改造食用菌栽培模式,降低了投资,节约了能耗,让山区的菇农也能凭借食用菌生产走上致富之路。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龙锟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
专题统筹:刘文亮、龙锟
初心:与菇相伴源自儿时兴趣
杨小兵从小对大自然和生物抱有浓厚兴趣。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他,儿时常去父母单位的图书馆,喜欢翻看《中草药手册》以辨认路边的草木。在进入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工作后,他便开始与俗称“蘑菇”的食用菌打上了交道。
对食用菌野生资源进行调查是工作常态,杨小兵很享受把自己投入大自然怀抱的过程。
食用菌营养均衡,蛋白质含量高,富集微量元素,经济价值超出一般农作物,并且可实现室内的立体式栽培,对土地的利用率极高。种植食用菌,是中国农民走向富裕的一条好路子。
因此,山区、高原这些自然条件恶劣,一般农作物生产效益低的地方,便成了杨小兵科技工作的主战场,他进藏十余次,并且在二十年前就加入了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
1996年开始,杨小兵参加了广东省科技援藏项目,对接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2000年后,他又带队对口指导林芝地区食用菌生产。西藏是我国野生食用菌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开发潜力巨大。
杨小兵亲身经历了西藏第一个食用菌栽培基地、第一个食用菌研发实验室、第一批西藏野生食用菌品种的驯化栽培,如今西藏原产的白肉灵芝已经在很多藏族农户大棚里种植,每斤卖到500元以上,亲手建立的实验室已经成为国家级试验平台。
智造:巧解海岛鲜菇供应难题
种菇从来不是一件难事,难在保持稳产高产。传统食用菌栽培模式十分落后,产量质量很不稳定。
西方的工厂化的栽培模式耗费巨大,一间中型菇厂投资便过亿元,每天的电费就超过10万元。“西方的模式很难在山区推广,农民无法负担”,杨小兵于是埋头改造食用菌的栽培模式。
他早在上世纪末就尝试设立了先由企业工厂化集中生产培养基,再由农户标准化大棚分散管理出菇的“公司+农户”分段栽培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农民只需要统一建造大棚,将公司生产的菌包带回大棚进行培养出菇即可。为节省成本,杨小兵设计的标准化大棚充分利用山区水体冬暖夏凉的优势,可以节省三成的能耗。
本世纪初以来,杨小兵率领的食用菌团队多次深入梅州丰顺多个乡镇,建立了15个食用菌生产基地,举办培训班200余期,累计带动5000多农户参与食用菌生产,户均增收4500元,让广大菇农享受到科技成果。
长期投身于食用菌的世界,杨小兵对蘑菇的品性和生产环境了解颇深。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他也能找到培育食用菌的方法。
2017年11月,杨小兵带队运送多种食用菌成熟菌包和自研的方舱设备,在某海岛展开食用菌栽培试验并一举取得成功。他回忆说,该海上岛礁高温、高湿、高碱、缺淡水、缺土、强风、强日照,想要种植新鲜蔬菜或其他作物十分困难。他们用标准集装箱研究特制了可以自动控制温度、湿度、光照和换气等内环境要素的食用菌栽培方舱,并加入了光伏发电和海水源热泵节能空调模块,采用了申请专利的运输出菇兼用菇架。
杨小兵沿用了食用菌培养的分段栽培模式,岸上菇厂生产的培养基每三个月运输上岛,即可保障持续性的鲜菇生产供应,废菌渣还是改良岛礁沙石地,种植防风林的好肥料。
未来:深耕食用菌药用资源开发
在20多年的食用菌研究生涯中,杨小兵一直保持着不变的热情。
“微生物充满了未知的奥秘和无可限量的开发潜力,仅仅是微生物中的大型真菌类,目前已经发现了超过十万个物种,经初步研究可食用或药用的几千个品种里,商业开发的只有香菇、平菇、木耳、灵芝等二三十种。”杨小兵说,仅微生物中的食用菌或大型真菌类,就是个亟待发掘的大宝库。
他告诉记者,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食用菌研究发展中心已经在广州科学城建造了现代化的“食用菌优良新品种繁育高技术产业化中试基地”,成批量开展野生食用菌的人工驯化栽培试验,目前已积累鳞伞、奥德蘑、假芝等30多个栽培成功的野生品种,正在开展精准化栽培研究,这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的新的“蘑菇”品种出现在市场。
同时,研究所食用菌研发中心的10多个博士课题组正在分头进行食用菌抗肿瘤、抗病毒、降血压、降血脂、免疫调节等功能的品种筛查、成分提取、功效分析和机理研究,已获得一批功能单体化合物,并在机理研究上取得多点位突破,部分产品已通过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推出市场。
杨小兵希望我们国家未来能在微生物领域研发出领先世界的原研药。“微生物尤其是大型真菌领域的药物研发,我们和国外正在同一起跑线,按照‘创建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动议,我们现在发力,会有超前的机会。”
创新感言
回顾科技援藏和在各地科技扶贫的经历,让我深深地懂得,科学研究要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服务。看到自己的设计方案变成一座座菇厂、一条条生产线、一车车鲜蘑菇、一个个主题农庄,是一种值得回味的幸福。
杨小兵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食用菌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高级营养师,中国食用菌协会专家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农业科技下乡专家团食用菌专家组副组长,广东省食用菌行业协会秘书长,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岗位专家,广东省公共营养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地区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食用菌野生资源、节能工厂化栽培、精深加工等领域的研发工作,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高技术产业化和广东省重大重点等项目49项。今年5月,获得第十五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
链接
微生物充满了未知的奥秘和无可限量的开发潜力,仅仅是微生物中的大型真菌类,目前已经发现了超过十万个物种,经初步研究可食用或药用的几千个品种里,商业开发的只有香菇、平菇、木耳、灵芝等二三十种。目前,已有鳞伞、奥德蘑、假芝等30多个栽培成功的野生品种,正在开展精准化栽培研究,这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新的“蘑菇”品种出现在市场。
此外,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的成果孵化队伍,正致力于打造保藏100万株(全球保藏量约1/3)的全球最大微生物菌种资源库,创建应用现代组学技术的微生物大数据平台,建立开展微生物基因编辑、生物芯片开发和合成生物学前沿研发的创新平台,构建微生物毒性和高致病性研究的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以及微生物高新技术成果孵化基地。
广州日报(2019-10-17 A7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