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广式”科技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天南地北的扶贫战场上,都有来自广州的科技工作者奔走劳作。借助科技的力量,他们或是延伸当地产业,带领百姓发家致富;或是搭建科创平台,助力技术成果落地;或是传入现代医术,为少数民族同胞送去安康。
2月25日,中央宣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广州科技工作者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典型带动”的科技扶贫思路,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协作帮扶工作,为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力科技支撑。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据统计,2016—2020年,广州市科技局共支持和组织实施55项科技帮扶项目;培训1.2万人次、培养高水平人才47人;直接带动帮扶地生产产值增加3.7亿元,给帮扶地区留下了一批产业技术和民生科技的“种子”。
科学惠民生
三年病痛一朝除
南疆广袤,却难寻医。
时间拨回七年前,这是新疆喀什地区的真实写照。
家在喀什疏附县的一名40多岁女性,曾因泌尿系统疾病,在当地辗转三年求医问药。
无人敢为她做出诊断。
最终,作为援疆医疗队成员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马胜利,在疏附县人民医院接待了这位患者。高热、腰痛难忍……经过超声、X光及化验等医疗检查后,该患者被确诊为“输尿管结石并肾积脓”。
“安排急诊,马上开刀!”马胜利当机立断,和同事们一起,为该患者实施了“输尿管切开取石术”。
术后,患者体温下降,腰痛随之好转。1周后,患者痊愈出院。半年后,先前面黄肌瘦的患者,为马胜利送来了一面锦旗。如今她容光焕发,用维语向广州医疗队道谢。
用广州的医疗科学,对付少数民族地区的常见病患,效果可谓立竿见影。然而,初到喀什的2014年,马胜利面对的却是一派落后萧条的医疗景象——当时,疏附县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仅有一条膀胱镜,购置6年仅使用一次。
“我们代表广州援疆,就要把南方先进、科学的医务知识灌输到当地。”这是马胜利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当地百姓的承诺。
后来,广州不仅为当地购置了结石成分分析仪、超声诊断仪、尿流率仪等先进科学仪器,还为喀什疏附县培育了掌握科学知识的医师团队。
何明全医师便是其中一员。他和15位泌尿外科的医务人员,分批受邀来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学习。“在广州学习了科学规范的医疗操作,让我们大开眼界!”何明全谈到,“我们现在已经可以独立完成常规的泌尿外科手术了,现年均手术都在300台以上”。
与医师们的医术同步精进的,是当地医疗制度的科学化管理,及医用设备的科技升级。目前,疏附县人民医院不仅接收当地患者,更有甘肃、四川等地患者慕名而来。
这是广州集结医疗优势,保障偏远地区基本医疗的生动写照。在科学诊治的加持下,疏附县还建立有层次的儿科医疗服务体系,有效控制和降低了婴儿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10的24.9‰、30.5‰分别下降至11.7‰、18.54‰)。
在西藏林芝,广州凝聚社会科技力量,建立一套连接广东省人民医院与林芝市人民医院的远程会诊系统;形成了区域性紧急医学救援协同指挥救治模式,实现急救指挥调度平台一体化,全面提升了当地急救应急水平。
科创铸平台
荒芜田园变热土
山水隽秀的清远市石潭镇联滘村,素有粤北“小桂林”之称。然而,这里的村民一度为了生计苦恼——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村里的老人孩子无力耕作,田野荒废、杂草丛生。
2018年,广州对口帮扶清远指挥部对症下药,两市携手组建了广清农业众创空间,助力身处粤北大山里的省定贫困村联滘村走上了小康路。
“这个众创空间正在成为清远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有机衔接的聚居地。”参与众创空间运营的清远市寻乡记智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昌提到。
在广州市科技局的支持下,广清农业众创空间搭建了农业产业服务平台。农户只需在平台注册,便可远程线上选购“无人机喷洒农药”等专业服务,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该平台还应用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农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全程数据化,推动清远农产品走进粤港澳大湾区的主流市场。
“消费者可以在我们搭建的电商平台追溯农产品的成长历程。”宋昌提到,“借助科创的力量,建设数字农场,培养了一批数字新农人。”
村里来了年轻人,荒芜的田园化作投资的热土。黑斑蛙、小龙虾、五色稻谷等特产,搭乘电商快车走上了全国各地的餐桌。经由该平台的清远农产品,2019年实现销售1.3亿元。
近年来,广州坚持以创新为引擎,营造社会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帮扶地高质量快速发展新活力。通过与清远、梅州等地共建创新创业载体,为帮扶地的科技创新提供技术、人才、信息等支持,成效显著。
坐落于清远高新区的广东聚航新材料研究院,近年科技成果转化硕果累累。该研究院平台的成立,离不开广州市科技局的支持。该局通过智力帮扶的模式,引进了中山大学新特材料创新团队到清远创业,搭建一个新材料项目转移转化平台。
与该研究院长期开展科创合作的创新团队成员、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余丁山教授指出,科研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进行中试熟化验证,最终实现市场化。
广东聚航新材料研究院定位为清远新材料专业孵化器、清远新材料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专注技术应用研发、技术服务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试加速产业化“五位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我们希望能够在这个平台上,把研究成果孵化出来。”余丁山谈到。
“我们采用与人才团队和接产企业捆绑一起发展的股权合作方式,让项目找到‘平台’,让人才找到‘舞台’。”广东聚航新材料研究院副院长杨凤珍介绍,在这里诞生的其中一项创新创业成果,未来将在广州地铁18号线、22号线上得到运用。
科技兴产业
写就藏地致富经
2011年,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西藏林芝地区调研时,首次发现了一种长在青冈树上的野生灵芝,后被鉴定为世界级新种——白肉灵芝。
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食用菌研究发展中心主任谢意珍介绍:“一般品种的灵芝掰开后呈现出褐色质地,而这种灵芝则偏白。”
经过基因测序等工序后,科研人员发现野生白肉灵芝的多糖含量平均值为1.70%、三萜含量为1.23%。凭借独特外观和活性成分高的特点,白肉灵芝迅速成为了林芝地区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资源。
西藏的灵芝品种常年生长于原始森林、雪山脚下,对人工栽培条件要求极为苛刻。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多次试验光度、湿度、温度等栽培指标,并传授藏民技术。
“白肉灵芝可以卖到300—600元/斤,是普通灵芝的6-8倍。”谢意珍坦言,在科研人员的精心辅导下,林芝的白肉灵芝种植从无到有,目前已贡献经济效益逾4500万元,为当地藏民增加收入开辟出新来源。
在援藏期间与灵芝结缘的,还有广州白云山汉方现代药业有限公司。
该公司总工程师许文东博士介绍,他们将广州的科技力量引入当地,成立了西藏林芝广药发展有限公司和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藏药分中心,针对灵芝、手掌参、天麻等名贵藏药材开展种植和破壁饮片深加工等研究。
“我们去之前,当地农民把灵芝当作普通农产品售卖。经过技术改造、深加工,灵芝衍生出孢子油、灵芝粉等高附加值产品。”许文东坦言,这些产品拥有远超灵芝本身的庞大市场,深加工产品极大提升了下游销售,从而带动上游的藏民增收。
针对帮扶地已有的优势特色动物、植物、真菌产品,广州市的科技帮扶进行新品种培育示范推广,助力农产品更新换代,辐射带动农民增收。
清远麻鸡是著名优质肉鸡,但生产性能较差、体形外貌特征性状参差不齐、产品销售价格低、养殖户收入不高,产业发展较慢。
广州市科技局组织华南农业大学与清远市凤翔麻鸡发展有限公司,应用平衡育种技术以及分子育种技术,改善了凤翔麻鸡三个纯系(A、B、C)的生产性能,培育出了生产性能优良、种质稳定的清远麻鸡育种核心群和清远麻鸡商品代。
“经过选育,凤翔清远麻鸡生产性能明显改善,血缘更纯、肉质更佳!”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聂庆华教授提到。如今,当地建成农户养殖基地25个,同时促进当地种植业、运输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
2013年至今,广州市科技局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支持和引导广州市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利用现有先进技术和方法为结对帮扶地提供科技服务,共开展科技帮扶合作项目72项,累计投入资金6700多万元,直接使30万以上农民脱贫奔康。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