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特等奖案例 构建“食品微生物大数据库” 冷板凳研究终有大作为

   
    从2007年起,我们就在全国开启采集工作,十余年来采集了4.5万份微生物样本。采样、分离鉴定都是很基础的工作,这种工作量大、却又是冷板凳的研究,需要有人去长期奉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所名誉所长吴清平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方晴、龙锟)昨日,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所成果“中国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构建及其创新应用”获省科技进步特等奖。该成果针对我国存在的核心种质和系统组学大数据缺乏、高毒力持留基因型(HVPG)危害与传播规律不清、高通量靶向HVPG检测和控制技术与装备亟须突破,不同食品行业的HVPG精准防控技术体系尚未建立等关键问题,以“大数据”—“菌种基因”—“新靶标”—“控制关键技术”为主线,实现了从科学大数据库构建到产业防控应用的系统性重大原始创新。

  致病微生物是食品安全的重大威胁。过去学界、产业界对致病微生物是以菌种为单位进行识别,而中国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的构建让致病微生物的识别方式深入到“基因型”的水平。这意味着,食品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功能实现数据化、分子式化,微生物则可以更加“透明”地呈现在科学家面前,研究效率得以提升。对于食品行业而言,中国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的应用则显著提升了防控效率,使微生物污染率下降90%以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所名誉所长吴清平告诉记者,通过测试2万多株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科研人员挖掘出了近200个新的检测靶标,进而研发出高通量的快速检测芯片。“目前我们快速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等指标都大幅高于现有国内外标准,极大地提高了识别食品安全风险的效率。”

  目前这项成果推广至全国6000余家食品企业,全面提升了我国食品产业微生物安全保障水平。“企业分离到任何到一个菌种,都可以在大数据库中寻找到它的危害性、分布情况和处理分离方式等等。”吴清平告诉记者,食品企业可以在生产加工链条中设置关键控制点,并在该点建立数据库。当企业数据库与中国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进行链接时,在线监控系统就能自动识别风险水平,为企业控制生产环节提供参考。

  “我们接下来会建设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将数据向社会公布,让大家对食品安全、微生物安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吴清平说。

  

广州日报(2022-04-16  A3 要闻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