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我与祖国有个约会”,留学归国青年以先辈为榜样,至诚报国

 

  5月21日,广州开展“我与祖国有个约会”——留学归国青年故事会,活动现场多位嘉宾分享他们求学经历与留学过程。上世纪,一批批有志青年勤工俭学、赴海外学习,待学成归来,投身于祖国建设。如今,新时代青年风采依旧,以先辈为榜样,“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活动现场嘉宾合影/广州新闻办

  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李志坚曾在上世纪90年代赴英国留学深造,回国后一直从事咨询决策工作。

  同时,李志坚也是广州欧美同学会的常务副会长,该会成立于1925年,历史悠久,服务于广大留学群众,近年来在思想引领、组织建设、人才工作、创新创业、对外交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党联系广大留学人员的桥梁纽带。

  而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安然,作为留学归国学者、第13届全国人大代表,也在活动现场分享她的经历。她说,自己曾在去年有幸参与录制了新华社节目China Chat,作为嘉宾向几位外籍人士讲解何为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安然表示,自己是归侨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是海外600万华侨,同时也代表了放弃绿卡回国报效祖国的一批留学归国学者,她希望以她的身份来详细讲述当今中国的民主制度。

  从农村走出来的赵淦森,现在已是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认为自己是乘着改革开放和国家发展的东风找到了自己的远方。

  他还分享一则趣事,说自己上大学,去英国攻读博士,是曾不敢想象不敢奢望的事情。也因此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为多点时间读论文,硬生生一年没有剪头发。

  完成博士研究后,赵淦森留在英国,进入了世界最顶级的大数据公司工作,但因为家国情怀,工作不久他还是决定回国。

  赵淦森说,如今他归来报效祖国,祖国又给他全新的舞台,让他发现了新的远方。他必会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扎实做好科学技术研究,不走捷径,不拈轻怕重。做到“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而同样作为一名归国青年学者,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华南应用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博士生导师、研究员谢黎炜认为,他们应该将海外的学有所成,有效融入到中国本土的教育中。

谢黎炜的实验团队也正基于健康老龄化的国家战略需求和围绕主动健康需求导向,以求通过科研的力量,助力于减轻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明显情况下,老龄人口健康和医疗问题给家庭与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徐翌茹是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是病理语言学与临床语言学,主攻方向是中法两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语言问题研究。

  曾经,她在法国里昂留学八年,现在每当自己的学生赴法留学之前,徐翌茹都会嘱咐他们有机会去里昂中法大学旧址看看,了解一下这段历史,将留法学人的初心与使命一代代传承下去,在法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赵淦森 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新闻办

  “留学归国前辈们是好榜样”

  赵淦森曾经花2年时间,专门寻访两弹一星老一代科学家的艰苦研发足迹,并有注意到,两弹一星功勋23人中,有21人是留学归国人员,主要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苏联。平均留学时间7年,时间最长在国外20年的钱学森,其次是17年的郭永怀。他说:“留学归国的前辈们,在半个世纪前,就给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

  李志坚也在活动现场讲述了有关于广东的,更早的留学故事。他介绍道,广东是中国近代留学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就出生在广东广州府香山县,他于1847年赴美留学,开近代中国人留学欧美国家之先河。

  同为1847年赴美留学的还有黄宽,他是中国近代留学欧洲第一人,回国后,在广州行医并曾担任博济医院代理院长,博济医院就是今天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前身。

  1872年,第一批留美幼童120人当中,84位是广东人,其中包括出生在广州的“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五四运动前后,又有大批青年投身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而新中国成立前夕,一大批留学人员响应号召,选择回国参加建设。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启新一轮赴欧美留学的序幕,包括钟南山院士在内的归国留学人员,在教育、医疗、科技等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续写了留学报国事业的新篇章。

  现如今,广州市正在聚焦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高水平治理,创造高品质生活。李志坚认为:“这将为拥有海外经历、国际视野的留学人员,特别是留学归国青年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