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报】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清平:着力选育食药用菌高值品种

“人类原本就有食药用菌食用历史,如能对具有高蛋白的食药用菌菌种加以利用,将有助于加快微生物蛋白研究成果的产业转化。”在5月18日举办的首届全国微生物蛋白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表示,食药用菌源的微生物蛋白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具备很大发展潜力,需着力结合现代生物学和多组学技术开展食药用菌高值品种的选育。

据介绍,微生物几乎能够分解和合成地球上所有的有机化合物,在农业生产、工业制造、环境保护、人类健康等许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作为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微生物种类超过了1000万种,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组学技术的发展,被人类所认知的微生物还会越来越多。

吴清平表示,食药用菌在微生物中属于大型真菌类,种类很多,有2500多个品种。其不仅富含蛋白质,而且与豆类、蔬菜和乳制品中的蛋白质形成互补,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其中的很多活性物质具有药用价值。长期的生存竞争,促进食药用菌产生了多种类型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丰富的结构多样性。在人类目前可以栽培的100个左右的品种中,真正能大规模生产的食药用菌只有30多个。

“食药用菌源的微生物蛋白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已展示出很大发展潜力。”吴清平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这主要是因为食药用菌品种蛋白质含量占干重的20%以上,而且人类有食药用菌的长期食用历史,安全性好。同时,其含有很多有益于人类健康的活性功能物质和很好的风味物质,味道鲜美,消费者接受度高。

目前,我国食药用菌产业年产量达3000多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75%,我国已成为食药用菌生产第一大国。“食药用菌资源丰富,但高值化种质资源缺乏、物质基础不明、作用机理不清等是相关产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吴清平说。

对此,他提出了解决思路,即建设野生食药用菌资源库,筛选出产量高、抗逆性强、有效活性成分含量高的优良菌株,通过研究其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进而加以高效开发利用。

吴清平解释,建设系统的野生食药用菌大数据库将极大地帮助构建我国微生物菌种资源库与科学大数据库,为解决我国微生物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储备战略资源。

目前,科学家们已构建野生食药用菌大数据库,研究菌类的退化、保持其稳定性,并研究建立菌类基因库。

展望未来,吴清平表示,我国还需进一步提升野生食药用菌菌种分离技术并扩充资源,建立系统的表型和基因型数据库,加强食用菌菌种精准鉴定、选育与长效保藏关键技术研究,建立种质资源高效创新技术体系。

上海证券报报》 (2024-05-20 第6版特别报道)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