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菇中毒事件频发,请管住自己的嘴

             

  7月16日,广东东莞再次发生毒菇中毒事件。两名外来务工人员因采食了野生蘑菇,食用2小时后发生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现正在院救治。为了针对性地有效治疗,医院建议患者将中毒样品连夜送往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进行毒菇鉴定。经鉴定,该毒菇中文学名为铅绿褶菇,又称大青褶伞,拉丁学名为Chlorophyllummolybdites (Meyer :Fr.) Mass.,其中毒类型属胃肠炎型。铅绿褶菇是广东引起毒菇中毒事件最多的罪魁祸首之一。此菇经常在夏秋季节,尤其是雨过天晴后,出现在公园里或道路边的草地上,甚至在自家的花圃或菜园中,因而容易被人发现而误食。据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邓旺秋博士统计,仅在广州及周边地区,自2000年以来,已发生铅绿褶菇中毒事件30余起,造成118人中毒。

   铅绿褶菇外貌与一种可以食用的高大环柄菇Macrolepiota procera (Scop.) Singer极为相似,因而容易造成误食中毒。高大环柄菇与铅绿褶菇外形的主要区别是前者菌褶在生长过程中一直为白色非铅绿色,这是一般人不容易观察到的特征。

   今年因雨水丰富,各类野生蘑菇大量生长,毒菇中毒事件频发。据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初步统计,广东省今年已发生毒菇中毒事件4起,中毒16人,死亡8人。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毒菇专家李泰辉研究员团队近期在肇庆、韶关等地野外调查中发现了剧毒蘑菇(裂皮鹅膏和灰花纹鹅膏)。因此,我们再次呼吁广大市民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要随意采食野生蘑菇!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