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专业委员会主任余刚应邀到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开展学术交流。该所副所长许玫英研究员接待。
在学术交流会上,余刚教授为与会人员做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进展与挑战》学术报告。他深入阐述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及《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POPs公约),介绍了POPs控制的国际和国内研究进展,以及他的团队在POPs污染特征和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分析了POPs控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污染源信息不具体、监管手段不足、资金机制不明确等。报告后,余刚与科研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结合自身丰富的阅历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针对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大家深受启发。
学术报告前,许玫英陪同余刚参观了该所生态毒理与环境安全实验室。余刚对该实验室在建设方面和对我国新化学物质生态毒理评估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并就实验室未来的发展给予了厚望。该实验室副主任梅承芳高级工程师陪同参观。
余刚,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生态环境部第一批专业技术领军人才,教育部新兴污染物风险评价与控制技术创新团队负责人,新兴有机污染物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履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公约》工作协调组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秘书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专业委员会主任以及期刊Emerging Contaminants主编、Critical Review in ES&T的Associate Editor。主要从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新兴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控制技术、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技术、环境安全战略等方面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SCI论文320多篇,授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