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微生物所举办第二届院士报告暨“南粤微生物”青年学术论坛

                  

为进一步调动青年科研人员的学术热情,激发科研潜能,凝聚人才队伍向心力,鼓励并推动青年科研人员开展前瞻性、创新性的学术研究,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于928日举办了第二届院士报告暨“南粤微生物”青年学术论坛。

本次论坛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广州大学大湾区环境研究院胡春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所长李芳柏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晓雪研究员等知名专家作专题报告,省微生物所8位青年科研骨干作学术报告,研讨微生物学、生态环境等研究领域的前沿发展趋势,分享了做科研工作的经验体会。该所领导班子成员,一、二、三级岗位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及研究生等100余人参加。所党委书记、所长朱红惠研究员致开幕词。

吴清平院士作了《中国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科学大数据库构建及其应用》学术报告。他以“微生物对人类健康和工业制造的重要性”为出发点,详细阐述了构建中国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科学大数据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微生物大数据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新战场,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生物科学大数据库,有助于解决微生物学及其交叉学科领域的“卡脖子”重大问题,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在新一轮国际科技创新竞争中抢占技术高地。吴清平院士还从新靶标挖掘与检测芯片研发、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安全快速检测和高效控制、包装饮用水微生物污染和消毒副产物控制等方面,介绍了微生物战略先导技术研发,以及重大成果转化与应用,明确了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国微生物菌种基因与生物安全大科学装置为目标的发展方向。

胡春以《饮用水净化与输配过程中生物群落调控与管网水质控制》为题,介绍了其科研团队通过对饮用水输配水质变化的研究,探讨基于多介质界面的水质转化规律,协同控制微污染物与病原微生物的方法,控制管网进水的DOC结构稳定性与微生物群落特征实现管网水质的稳定性。胡春还分享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写作经验,提出在日常实验过程中捕获新奇的实验结果,是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关键。

李芳柏以《多界面多元素多过程耦合机制:稻田重金属污染控制》为题,从国家需求与科学需求、土壤-水稻体系的三重界面过程、铁//氮循环驱动的重金属迁移转化、稻田重金属污染阻控技术研发和空间异质性的应用等方面,介绍了我国稻田重金属污染现状和治理难点,详细阐述了土壤—水稻体系的多界面多元素多过程耦合反应,为稻田重金属污染控制提供解决方案。

王晓雪的报告题目是《温和噬菌体与细菌宿主的互作研究》,她从丝状噬菌体的裂解-溶源转化调控、不同生境中噬菌体与希瓦氏菌的互作、原噬菌体“自我识别”新功能等方面,介绍了温和噬菌体与细菌宿主共生菌群的互作研究。

随后,省微生物所李文茹研究员、海外引进人才谢新强博士等青年科研骨干做了学术报告,听取了院士、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会场交流讨论气氛热烈。

最后,该所副所长许玫英研究员做了总结发言。她结合自身科研经历,勉励研究所青年科研人员要始终保持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和热情,明确目标、持之以恒,在提升自己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的同时,为研究所的科技创新和全面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附件下载: